林砚郭子仪是一位寻找真相和正义的年轻侦探,在我喜欢吃西瓜和番茄创作的小说《时空镜里的千年情》中,林砚郭子仪破解了一个个复杂的谜团。通过勇敢和聪明的推理,林砚郭子仪逐渐揭示出真相,并为受害者伸张了公正。这部短篇言情小说充满悬疑与惊喜,镜面锈蚀如蛛网,背面的缠枝纹却依稀可见,边缘处有道细微的裂痕,像是被人刻意敲过。……将引发读者对智慧和正义的思考。
章节预览
楔子苏州博物馆的修复室里,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林砚戴着白手套,正对着一盏唐代铜镜屏息凝神。这面瑞兽葡萄纹镜是上个月在西安出土的,
镜面锈蚀如蛛网,背面的缠枝纹却依稀可见,边缘处有道细微的裂痕,像是被人刻意敲过。
她执起竹刀细细剔除锈迹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易碎的时光。指尖突然被镜缘的毛刺划破,
殷红的血珠滴在镜面的刹那,整面镜子骤然腾起白雾。修复台的台灯开始疯狂闪烁,
古籍书页哗啦啦乱翻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异的铜锈味。林砚在天旋地转中抓住桌沿,
余光里,铜镜映出的不是自己惊愕的脸——而是朱红宫墙与漫天飞雪,
寒鸦正扑棱棱掠过玄武门的鸱吻,雪粒子打在琉璃瓦上,发出细碎的声响。失重感攫住了她。
最后听见的,是同事小周惊慌的叫喊:“砚姐!你怎么了?
”第一章寒雪遇林砚在一片刺骨的寒冷中醒来。鹅毛大雪正簌簌落下,
她躺在破败的山神庙角落,身上的冲锋衣早已被雪浸透。庙宇梁上悬着褪色的幡旗,
案几积着厚灰,供桌下蜷缩着几个面黄肌瘦的流民,见她睁眼,都警惕地缩了缩。
“这是……哪里?”她嗓子干得发疼,每说一个字都像吞了砂纸。“邙山脚下呗。
”一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怯生生开口,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窝头,“姑娘从哪儿来?
穿得这般奇怪。”林砚低头看着自己的冲锋衣,拉链上还挂着博物馆的工作牌。
她摸了摸口袋,青铜镜竟还在,只是镜面蒙上了层白霜。
的变故、镜中诡异的景象、身上陌生的寒意……一个荒诞却唯一的念头撞进脑海:她穿越了。
正慌乱间,庙外传来马蹄声。流民们瞬间噤声,纷纷往供桌下钻。林砚还没反应过来,
一群披甲带刀的士兵已踹开庙门,寒风裹挟着雪沫灌进来,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。
为首的男子身披玄色大氅,腰悬横刀,眉眼在风雪中冷冽如冰。他约莫二十五六岁,
鼻梁高挺,下颌线绷得很紧,左耳有颗细小的痣,
竟与博物馆里那尊唐代节度使陶俑有七分相似。“搜查仔细些,莫放过任何可疑之人。
”他声音低沉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每个字都像从冰窖里捞出来的。士兵们翻箱倒柜,
刀鞘碰撞声刺耳。林砚下意识将铜镜往怀里塞,却被那男子注意到:“你是什么人?
”他的目光落在她的冲锋衣上,眉头微蹙。林砚这才看清他的甲胄——明光铠上镶嵌着铜片,
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光,胸前的兽首吞肩纹栩栩如生。“我……迷路了。”她攥紧铜镜,
指尖冰凉得发颤。“迷路?”男子走近几步,大氅上的雪沫落在她手背上,带来刺骨的寒意,
“这荒山野岭,穿得如此古怪,倒像是……”“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?”林砚脱口而出,
又慌忙改口,“我是江南来的绣娘,遭了劫匪,衣物都被抢了。”这话漏洞百出,
她自己都觉得心虚。男子盯着她看了片刻,突然抬手拨开她额前的碎发。
他的指尖带着常年握刀的薄茧,触到皮肤时,林砚像被烫到般缩了缩。“你袖口沾着银朱。
”他指腹擦过她手腕,“这是宫廷画师才用的颜料,寻常绣娘怎会有?”林砚心头一紧。
那是她修复铜镜时,不小心蹭到的颜料。唐代银朱价同黄金,寻常人家根本用不起。
“将军饶命!”她急中生智,扑通跪下,“实不相瞒,我曾在宫中做过杂役,
因犯错逃了出来……”话未说完,远处突然传来号角声。男子脸色微变,
对士兵道:“带上她,回营。”被士兵架起时,林砚回头望了眼山神庙。
供桌下的小姑娘正偷偷看她,眼里满是同情。风雪卷着庙门“吱呀”作响,她突然意识到,
自己闯进的,或许是个远比想象中凶险的时代。第二章营中事林砚被带到一处军营。
帐篷外飘着“郭”字大旗,旗面在风雪中猎猎作响。士兵们正磨刀擦枪,
甲胄上的寒霜在阳光下闪着冷光。她这才知道,那男子竟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。“郭将军,
这女子形迹可疑……”副将凑到郭子仪耳边低语,目光在林砚的冲锋衣上打转。“先关起来,
查她的底细。”郭子仪淡淡道,转身进了主帐,玄色大氅扫过帐帘,带起一阵风。
林砚被关进一间小帐篷,每日有士兵送来糙米饭和水。米饭带着点陈味,水是雪水融化的,
带着股土腥味。她数着日子,看着帐篷顶的破洞从漏雪变成漏雨,心里越发焦躁。
青铜镜被她藏在枕下,夜里偷偷拿出来看,镜面总是模糊一片,像是蒙着层水汽。这日午后,
郭子仪突然来了。他脱下沾着泥点的铠甲,只穿件玄色襕衫,
手里拿着一卷竹简:“听说你识得字?”林砚点头。在现代读了二十多年书,
这点自信还是有的。“帮我念念这个。”他将竹简递给她。是份军报,用隶书书写,
讲的是安禄山在范阳整军备战的事。林砚念到“拥兵十五万”时,郭子仪突然问:“你觉得,
他会反吗?”林砚手一抖。她是历史系研究生,安史之乱的年份倒背如流——天宝十四载,
也就是明年。“我不知道。”她避开他的目光,“但自古权臣拥兵自重,总是危险的。
”郭子仪盯着她看了半晌,突然笑了。他笑起来时,眉眼间的冷冽散去不少,
竟有些温和:“你不像个逃出来的宫婢。”他指腹敲了敲竹简,“寻常女子,哪会懂这些?
”林砚心跳如擂鼓,正想找借口,帐外突然传来喧哗。副将冲进来:“将军!
安禄山派使者来了,说要献上宝马!”郭子仪脸色骤变:“带进来。
”使者是个高鼻深目的胡人,身后跟着几个牵马的随从。那宝马通体乌黑,唯有四蹄雪白,
正是传说中的“踏雪乌骓”。马鼻里喷出白气,在地上踏出深深的蹄印。“郭将军,
我家主公说了,这马配英雄。”使者皮笑肉不笑,眼神却在帐内扫来扫去,
“只是不知将军敢不敢收?”帐内气氛瞬间凝固。林砚看着那匹马,突然想起史料记载,
安禄山曾以献马为名刺探军情。她脱口而出:“马镫有问题!”所有人都看向她。
使者脸色微变:“这女子胡说什么?”“我曾在宫中见过驯马,”林砚强装镇定,
努力回忆着唐代马具的知识,“好马的马镫都是纯铜打造,这马的镫子却比寻常的轻,
里头定是藏了东西。”郭子仪使了个眼色,士兵立刻上前卸下马镫。果然,
中空的镫子里藏着一卷密信,上面写着安禄山联络朔方将领的暗语——“明月照沟渠,
桃李不言蹊”。“把使者绑了!”郭子仪怒喝,横刀“呛啷”出鞘,寒光映在他眼底。
混乱中,林砚被郭子仪拉到身后。他的手掌宽厚有力,隔着衣料都能感受到温度。她抬头,
正对上他看过来的目光,带着探究,还有一丝……欣赏?那晚,
郭子仪请林砚吃了顿像样的饭——有炖肉,还有一壶米酒。肉块炖得软烂,米酒带着点甜味,
林砚吃得眼眶发烫。穿越以来的惶恐、不安,在这一刻似乎都淡了些。“你到底是谁?
”他给她斟酒时问,烛火在他眼底跳动。林砚握着酒杯,酒液晃出涟漪:“我说了,
我是……”“别再说你是绣娘。”郭子仪打断她,“你的眼神骗不了人。你见过的世面,
比这营里任何一个士兵都多。”林砚沉默良久,轻声道:“如果我说,我来自几百年后,
你信吗?”郭子仪挑眉,没说话,只是给她满上酒。“在我的时代,”林砚仰头饮尽,
酒液辛辣呛喉,“人们会把你们的故事写进书里。安禄山会反,长安会乱,
而你……”她看着他的眼睛,一字一句道,“会成为平定叛乱的大英雄。
”郭子仪的手指在酒杯沿摩挲着,沉默了很久。久到林砚以为他会把她当成疯子,
他突然笑了,笑声在帐篷里回荡:“听起来,倒是个不错的结局。
”第三章风波起自那日后,郭子仪待林砚渐渐不同。他不再将她关在帐篷里,
允许她在营中走动。林砚跟着士兵们学骑马,刚开始总摔得浑身疼,郭子仪就在一旁看着,
偶尔指点一句“膝盖再夹紧些”。她看他们演练阵法,
发现唐代的步兵方阵竟与罗马军团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她还帮郭子仪整理军报,
那些枯燥的数字经她分类统计后,变得清晰明了。她知道的历史成了最有用的武器。
“安禄山会在明年十一月反”“他会以‘清君侧’为名南下”“先锋是崔乾祐,
善用诈败计”……这些话起初没人信,直到几个月后,安禄山的动作一一应验,
士兵们看她的眼神渐渐从怀疑变成敬畏。“你说安禄山会在明年十一月反?
”郭子仪拿着她画的简易地图,上面用炭笔标着叛军可能的进军路线。地图画得算不上专业,
却比军中的舆图更直观。“嗯。”林砚点头,“他在范阳经营多年,粮草充足,
只等一个借口。”郭子仪沉默良久,将地图折好放进怀里:“我会上奏朝廷。
”可奏折送出去,却如石沉大海。唐玄宗正沉湎于杨贵妃的温柔乡,朝政被杨国忠把持,
根本没人理会朔方的警报。有次郭子仪的使者甚至被杨国忠挡在宫门外,
骂了句“边将妄议朝政”就赶了回来。天宝十四载十一月,安禄山果然反了。
消息传到朔方军大营,士兵们一片哗然。有人愤怒,有人恐慌,
还有人偷偷收拾行李想逃回家。郭子仪连夜点兵,帐内烛火燃了一夜。
林砚帮他整理粮草清单,手指都在发抖——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,此刻变成了活生生的人,
活生生的命运。“怕吗?”郭子仪递给她一把短剑,剑鞘是鲨鱼皮做的,
上面镶着颗小小的绿松石,“若是战事不利,你就带着这个,往南逃。到了江南,
找个安稳地方过日子。”林砚接过剑,剑柄冰凉:“我不逃。”她看着他,目光坚定,
“我知道你会赢。”郭子仪带兵出征后,林砚留在大营处理后勤。她根据现代急救知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