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来,我一直爱着你》这篇小说是忆新雨的饕餮盛宴,很喜欢,很好看。主角为苏清沅陆景行温知珩,讲述了:三层小楼带着爬满蔷薇的花园,与周围的红砖平房格格不入。但苏清沅从不会因为两家家境悬殊而忸怩,她会大大方方地接过陆妈妈递来……
章节预览
第一章:当作寻常的温柔苏清沅第一次对“不一样”这个词有具象的认知,
是在五岁那年的幼儿园午睡时。夏日的阳光被百叶窗切割成细长的金条,落在地板上晃悠,
蝉鸣聒噪得像要钻进人耳朵里筑巢。她攥着被角翻来覆去,
额头上沁出的汗濡湿了刘海——新穿的碎花裙被后排男生泼了蓝黑墨水,
那团污渍在浅粉色布料上晕开,像朵生了病的花。“睡不着?
”低低的童声带着刚睡醒的沙哑,在耳边轻轻炸开。陆景行不知何时睁了眼,
黑葡萄似的眼珠在昏暗里亮得惊人。他悄没声地爬下床,蹲到她的小床边,
伸手轻轻扯了扯她的裙角。“被欺负了?”他问得笃定,不等她点头就转身爬回自己的床,
从枕头底下摸出块用彩色糖纸包着的奶糖,剥开糖纸塞进她手心,
“我妈说吃甜的就不难受了。”奶糖的甜腻在舌尖化开时,苏清沅忽然就不委屈了。
她没像别的小姑娘那样哭哭啼啼去找老师,只是把糖纸叠成小小的方块塞进裤兜,
第二天趁那男生不注意,
往他铅笔盒里塞了只捏得歪歪扭扭的纸青蛙——那是她熬夜学会的“报复”,
带着点孩子气的倔强,却又透着不愿将矛盾闹大的温和。那时的陆家已是邻里间瞩目的存在,
三层小楼带着爬满蔷薇的花园,与周围的红砖平房格格不入。
但苏清沅从不会因为两家家境悬殊而忸怩,她会大大方方地接过陆妈妈递来的排骨,
转头就把自家院子里种的番茄摘下来送过去,红扑扑的果实装在粗布篮子里,
衬得她眼睛亮晶晶的:“阿姨,这个很甜,您尝尝。”有次陆家保姆要帮她洗校服,
她硬是抢回来抱在怀里,仰着小脸认真说:“妈妈说,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。
”那份骨子里的自尊,像株倔强的小草,在温软的性子底下悄悄扎根。
陆景行的书桌永远为她留着一角。她趴在上面画小人时,他就在旁边写作业,
铅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某种安心的咒语。她画得歪歪扭扭的小人被他仔细收进作业本夹着,
后来她才知道,那些画被他从小学一直留到了高中,整整齐齐码在书柜最底层。
而苏清沅也有自己的“回礼”——她会把陆景行不爱吃的青椒默默夹到自己碗里,
会在他打篮球崴了脚时,笨拙地学着揉药酒,疼得他龇牙咧嘴也不肯停手,
嘴里还念叨着“陆奶奶说这样好得快”。她的关心从不用嘴说,却像春雨般细水长流。
十二岁那年冬天,苏清沅发了高烧,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听见敲门声。她挣扎着拉开门,
看见陆景行站在雪地里,睫毛上沾着白霜,怀里抱着个印着小熊图案的保温桶。
“我妈炖的姜汤,”他把桶塞给她,鼻尖冻得通红,呼出的白气模糊了眉眼,
“喝了能退烧。”保温桶的温度烫得她手心发疼,她看着他转身跑进雪里,
书包上的反光条在夜色里一闪一闪,忽然想起早上上学时,她随口跟他说过有点头晕。
那天晚上她烧得糊涂,却死死攥着空了的保温桶不肯松手,第二天退烧后做的第一件事,
就是把自己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拿出来,
给陆景行买了双加绒的手套——她记得他的手冬天总冻得通红。初中开学典礼那天,
苏清沅站在主席台下,看着陆景行作为新生代表发言。少年穿着崭新的白衬衫,
领口系着挺括的蓝领带,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。阳光落在他身上,
给他周身镀上了层金边,台下的女生们在小声议论,说陆景行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少年。
苏清沅也跟着笑,心里却有种奇怪的笃定——这个被众人注视的少年,
其实会在没人的角落,把她咬了一口的面包吃掉,会在她被数学题难哭时,
用最笨的方法画着小人一遍遍地讲给她听。而她自己,虽不像陆景行那样耀眼,
却有股不服输的韧劲。有次数学测验只考了六十多分,老师在班里点名批评,
说她“不是读书的料”,她没掉一滴泪,只是把错题本写得密密麻麻,
每天放学后躲在图书馆刷题,三个月后的期中考试,硬是考进了班级前十。发成绩单那天,
她把卷子折成小方块,塞进陆景行手里时,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。高中报到那天,
陆景行被保送进了市重点,而苏清沅踩着分数线,只能去隔壁的普通高中。
陆景行背着她的书包走在前面,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。“放学我来接你。
”他忽然停下脚步,转头看她,眼神认真得不像开玩笑。苏清沅笑着捶他:“多大了还接?
再说你们晚自习比我们晚半小时呢。”“那就等你放学,我再去上晚自习。
”他说得轻描淡写,仿佛只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。后来的三年里,
陆景行真的每天都来接她。他会提前半小时站在高中校门口的香樟树下,手里拿着本英语书,
夕阳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他身上,画面美好得像幅画。苏清沅背着书包跑过去时,
他总会自然地接过她的书包,听她叽叽喳喳地说班里的趣事。她从不轻易麻烦别人,
有次下雨没带伞,宁愿在教室待到天黑等雨停,也不肯打电话让陆景行送伞,
最后是他冒雨找到学校,把外套披在她身上,气得骂她“傻不傻”,
她却笑着说:“不想耽误你写作业。”有次她被隔壁班的男生堵在校门口告白,
陆景行不知从哪里走出来,把她往身后一拉,对着那男生淡淡道:“她还小。
”男生不服气:“你谁啊?”“她哥。”陆景行的声音没什么起伏,
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力。等那男生走了,苏清沅戳他的后背:“谁让你乱认妹妹的?
”陆景行回头,嘴角弯起个浅浅的弧度:“难道不是吗?
”那时的苏清沅没看懂他眼里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,只当是少年人的傲娇,哼了一声跑开了。
她不知道,那天晚上陆景行在她家门口站了很久,手里捏着张没送出去的明信片,
上面写着:“其实我不想当你哥。”而她自己,回到家后对着镜子里红扑扑的脸发呆,
心里既生气又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慌乱——她其实是想自己拒绝那个男生的,
她不喜欢欠别人人情,哪怕是陆景行。十八岁的夏天,
陆景行拿到了国外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苏清沅则收到了本地电影学院的通知书。
在陆家为他举办的饯行宴上,陆景行被一群人围着敬酒,他应付得游刃有余,
目光却时不时飘向角落里的苏清沅。宴席散后,他把她拉到花园里,
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小的首饰盒:“给你的。”盒子里躺着条银项链,吊坠是颗小小的星星,
在月光下闪着微光。陆景行笨拙地为她戴上,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后颈,两人都愣了一下。
“出国后要照顾好自己,”他的声音有点低,“有事就给我打电话,别逞强。
”苏清沅点头,鼻子忽然有点酸:“你也是,少熬夜。”她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,
塞到他手里,“这个给你,平安符,我求了好久的。”那是她瞒着所有人,
坐了两小时公交车去城郊的寺庙求来的,布料上还留着她绣的歪歪扭扭的“安”字。
他笑了笑,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,像过去无数次那样:“等我回来。”飞机起飞那天,
苏清沅没去机场。她站在学校的天台上,看着远处天空中划过的飞机尾线,
手里攥着陆景行留下的笔记本。那是本厚厚的错题集,最后一页写着他所有的联系方式,
还有一行小字:“我的女孩,要好好长大。”她没哭,只是把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,
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要在电影学院好好努力,
将来成为能配得上他的人——哪怕那时她还没明白,这种“配得上”的执念里,
早已藏着懵懂的情意。后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。陆景行在国外的消息断断续续传来,
他跳级、拿奖学金、进顶尖公司实习,每一步都走得耀眼夺目。
苏清沅则在电影学院里努力着,跑龙套、演小角色,在娱乐圈的底层摸爬滚打。
她骨子里有种韧劲,被导演骂“没灵气”,
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表情;冬天拍落水戏冻得浑身发紫,
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片场;群演的戏份被删减,她从不抱怨,
只是把每个角色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,哪怕镜头只扫过她半张脸。
她第一次在剧组遇到温知珩,是入学后的第三个月。那时她刚接了个只有三句台词的小角色,
演一个被反派推下水的侍女。深秋的河水冷得像冰,导演却嫌她“不够狼狈”,
让她反复被推下去三次。当她冻得嘴唇发紫、浑身发抖地爬上岸时,
助理递来的毛巾还带着别人用过的潮气,副导演在一旁不耐烦地催促“快点准备下一条”。
“张导,”一个温润的声音忽然响起,“我看苏同学状态不太好,
不如先拍我和反派的对手戏?正好需要她在旁边候场,让她缓一缓。”苏清沅抬头,
看见穿着月白戏服的温知珩站在不远处。他是这部剧的男三号,出身于世代行医的书香门第,
据说家里还投资了影视公司,却丝毫没有架子。此刻他正对着导演温和地笑,
眼神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。导演愣了一下,大概是看在温家的面子上,挥了挥手:“行,
先拍你的。”温知珩朝她这边看了一眼,目光在她冻得通红的脚踝上停留片刻,
随即不动声色地移开。等苏清沅裹着剧组借来的厚外套,缩在角落发抖时,
他的助理端着杯热气腾腾的东西走过来:“苏**,温老师让我给您的,红糖姜茶,趁热喝。
”搪瓷杯壁烫得人指尖发麻,姜茶的辛辣混着红糖的甜暖,顺着喉咙滑进胃里,
竟熨帖得让眼眶发热。苏清沅抬头望向片场中央,温知珩正对着镜头念台词,
侧脸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隽。她没像其他新人那样忙着道谢讨好,只是把那杯姜茶小口喝完,
悄悄记下了这份情——她向来如此,别人对她一分好,她总要记在心里,找机会还回去。
第二次被温知珩帮助,是在一个混乱的剧组盒饭分发现场。苏清沅排了半小时队,
好不容易拿到盒饭,却被一个冒失的场务撞得脱手,饭菜洒了一地。她蹲下去捡饭盒时,
那场务不仅没道歉,还嘟囔着“走路不长眼”。苏清沅攥紧了拳头,刚想反驳,
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先她一步捡起了地上的饭盒。“王场务,”温知珩的声音依旧温和,
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,“苏**的盒饭,麻烦你重新换一份。”他顿了顿,
目光扫过地上的狼藉,“另外,地上的污渍也请清理干净,免得有人滑倒。
”那场务脸上立刻堆起谄媚的笑:“是是是,温老师说得是,我这就去换。”等场务走远,
温知珩递给她一张干净的纸巾:“没烫到吧?”“没有,谢谢温老师。”苏清沅接过纸巾,
脸颊有些发烫。她没接他后来递来的餐盒,只是等场务换了新盒饭回来,
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吃完,吃完后还特意把餐盒收拾干净,
放进了指定的回收箱——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,也不希望被特殊对待。
往后的接触里,温知珩的细致总在不经意间流露。她拍古装戏需要戴沉重的头套,
每次卸妆后头皮都又红又肿,他会让助理送来自家药房配的舒缓药膏,
说“这个对头皮**小”;她有次在镜头前说错台词,被导演当众训斥得眼圈发红,
休息时发现保温杯里多了几颗胖大海,杯壁上贴着张便签,是他清隽的字迹:“声线疲劳,
少说话多喝温水”;甚至有次剧组聚餐,她被几个油腻的投资商轮番劝酒,
正不知如何推脱时,温知珩端着酒杯走过来,笑着打圆场:“苏**明天还有早戏,
我替她喝这杯吧。”苏清沅会认真地道谢,也会在温知珩拍淋雨戏时,
悄悄让助理送去她自己熬的姜汤;会在他生日时,亲手织一条不算精致的围巾当作回礼。
她的礼貌里带着恰到好处的距离,既不疏远,也不过分亲近,像株有刺的蔷薇,
温柔却有底线。她很少主动联系陆景行,总觉得他们的世界越来越远。
但陆景行的消息从未断过,他会在她生日时准时寄来礼物,会在她拍夜戏时让助理送来热汤,
会在她被导演骂哭时,不动声色地让那个导演再也接不到好本子。
苏清沅把这一切都归结为“哥哥的照顾”。她心安理得地接受着,
甚至会在电话里跟他吐槽工作的烦恼,分享遇到的趣事,包括……遇到了温知珩。
“他是个很好的人,”苏清沅坐在剧组的折叠椅上,对着电话那头的陆景行说,
“上次我被投资商劝酒,还是他帮我解的围。”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,
然后传来陆景行低沉的声音:“嗯,注意身体,别喝太多酒。”“知道啦,你也是,
别总忙工作。”苏清沅笑着挂了电话,没听出他语气里的失落。那时的她还不知道,
习惯了一个人的好,往往是爱情最隐秘的开端。就像她不知道,
陆景行办公桌上最显眼的位置,放着一张她十五岁时的照片——她站在香樟树下,
笑得没心没肺,而他站在她身后半步的地方,目光温柔得能滴出水来。
第二章:动摇的涟漪苏清沅在剧组的日子,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,
因温知珩的存在而泛起圈圈涟漪。她依旧是那个不肯轻易示弱的姑娘,
拍武打戏被威亚勒得肩膀青紫,只在没人时悄悄揉一揉;台词被改到深夜,
就躲在化妆间的角落,借着手机屏幕的光反复默念。但温知珩的出现,
像给这紧绷的生活开了扇透气的窗,让她偶尔能卸下些防备。那日拍一场宫廷夜宴的戏,
苏清沅饰演的小宫女要在宴席上被贵妃刁难,跪在冰冷的金砖地上听训。导演追求真实感,
让她真跪了足有半小时,膝盖早已麻木得失去知觉。轮到她起身退下时,腿一软差点摔倒,
一只手及时扶住了她的胳膊。“小心。”温知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,
他穿着绣金蟒纹的亲王蟒袍,刚拍完一场戏,还没来得及换下服装。他扶着她站稳,
目光落在她泛红的膝盖上,眉头微蹙,“很疼吧?”苏清沅摇摇头,
想抽回手却被他轻轻按住。“别硬撑,”他低声道,“我让助理拿了云南白药,
等下给你送来。”她刚想说“不用麻烦”,就被他眼里的坚持堵住了话头。那天收工后,
温知珩的助理不仅送来药膏,还带了个小巧的加热垫,
说是“温老师说这个敷膝盖能缓解酸痛”。苏清沅握着温热的加热垫,
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——陆景行也总给她送东西,
却从不会这样细致到考虑她的每一寸疼痛。她没立刻收下,
反而让助理回赠了一瓶自己熬的枇杷膏,附了张纸条:“听闻温老师拍夜戏伤了嗓子,
这个或许有用,聊表谢意。”温知珩的好,带着种润物无声的妥帖。
他记得她念台词时爱轻轻跺脚,就在她常待的角落铺了块柔软的地毯,
说是“赞助商多送的样品,扔了可惜”;知道她看剧本时习惯咬笔杆,
就送了支带硅胶保护套的笔,笑着说“别把笔咬坏了,
剧组的道具账不好算”;甚至留意到她对剧组的盒饭不太习惯,
每周三会让家里的厨师做些清淡的小菜,装在精致的食盒里送来,
说是“我妈总嫌我吃太多,你帮我分担点,省得她念叨”。苏清沅不是不知好歹的人,
她会在温知珩拍骑马戏前,
悄悄在他的马鞍上垫块防滑垫——她见过他上次拍戏时差点滑落;会在他生日时,
熬了整整一夜,亲手绣了个平安符,针脚不算细密,却绣得格外认真。收到符时,
温知珩正对着剧本琢磨台词,指尖触到符袋上粗糙的针脚,
忽然抬头对她笑:“这个比我妈求的还精致,我得贴身带着。”那瞬间的郑重,
让苏清沅的心跳漏了一拍。她慌忙低下头,假装整理剧本,耳尖却悄悄红了。
她摸到脖子上的星星项链,冰凉的银链贴着皮肤——那是陆景行送的,
他总说“戴着别摘”,却从不会像温知珩这样,把她的心意说得这样直白。
剧组转场到江南水乡拍摄时,苏清沅遇到了点麻烦。同组的女二号因嫉妒她戏份被加,
故意在导演面前说她“不敬业,总迟到”。
那天苏清沅确实晚到了十分钟——她路上遇到个迷路的老太太,送老人回家耽误了时间。
面对导演的质问,她嘴笨,涨红了脸也说不出一句辩解的话。“张导,
”温知珩不知何时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手机,“我早上在路口看到苏**送一位老人回家,
还拍了张照片,您看……”他把手机递给导演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说服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