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刚蒙蒙亮,青屿岛的雾还没散,像层薄纱裹着码头的渔船。天一揣着船木的照片,
左手拎着从周航家拿的咸鱼干——是给老渔民张大爷的见面礼,右手被苏晴拽着,
深一脚浅一脚往岛东头走。“张大爷是我爷爷的老伙计,”周航昨晚特意叮嘱,
“岛上的老故事,就他记得最清楚。”张大爷的小木屋挨着礁石,门口晒着渔网,
网眼里还缠着片深绿色的海藻。听见脚步声,他从屋里探出头,黝黑的脸上皱出沟壑,
看见天一手里的咸鱼干,眼睛亮了亮:“周航那小子,总算舍得把他爷爷腌的鱼拿出来了。
”屋里弥漫着鱼腥味和烟草味,墙上挂着张泛黄的合影,
十几个穿着渔民服的汉子站在渔船旁,最中间的是个高个老人,
手里握着块木头——正是周航爷爷和那块没改舵板的船木。“这船叫‘听潮号’,
”张大爷抽着旱烟,烟杆在桌沿磕了磕,“1958年造的,岛上第一艘机动渔船,
我跟周老爷子,还有老郑,都在这船上待过。
”他指着照片里的船舵:“那时候这舵板还是新的,红得发亮。1963年台风,
船差点翻了,是周老爷子死死攥着舵,喊着‘听潮号不沉’,硬生生把船开回了码头。
”烟圈从他嘴里冒出来,混着雾飘向窗外,“后来船退役,周老爷子非要把舵板拆下来,
说‘这玩意儿救过咱九条命,得留着’。”苏晴凑过去看照片,船舵上隐约能看见几道深痕。
“这些痕……”“是礁石划的,”张大爷摸了摸照片,指腹在痕上蹭了蹭,“1977年,
老郑掌舵,没看清暗礁,舵板磕了个大口子,周老爷子跟他吵了三天,说‘这舵是船的骨头,
你不爱惜,就是不爱惜弟兄们的命’。”他笑了笑,眼角的纹里淌着潮,“老郑那倔脾气,
从此就跟这舵板较上劲了,总说‘木头不该搁屋里,得让它听着浪声’。
”天一掏出船木照片,指着“听潮”二字:“大爷,这木头丢了,您觉得谁会拿?
”张大爷的烟杆顿了顿,烟灰落在裤腿上:“除了老郑那犟老头,还能有谁?
他前阵子还跟我念叨,说周航把船木当摆设,沾了铜臭味,对不起‘听潮号’的弟兄们。
”他叹了口气,“不过老郑腿不利索,怕是拖不动……说不定,是他那孙子帮的忙?
”从张大爷家出来,雾散了些,浪打礁石的声儿更清了。
苏晴把张大爷的话记在手机备忘录里,忽然抬头问:“老郑觉得船木该听浪声,
老李觉得船木是噱头……这木头,原来跟这么多人有关系。”“可不是,
”天一踢着脚下的贝壳,“周航的念想,是爷爷的手温;老郑的念想,
是船上的弟兄;游客的念想,是听潮的故事……这哪是块木头,分明是串在岛上的线,
牵着好多人的回忆。”上午十点,“观海居”的卷帘门刚拉开,老李正蹲在门口擦玻璃,
看见天一他们,手里的抹布顿了顿。他穿件灰色夹克,袖口磨得起了毛,跟周航的海魂衫比,
少了点浪的气,多了点沉的味。“找我有事?”老李的声音有点哑,像被海风灌过。
陈欣悦把船木照片递过去:“李老板,您见过这木头吗?‘听潮小筑’丢的。
”老李的目光在照片上扫了扫,没接,转身往屋里走:“周航的宝贝疙瘩,谁不知道?
丢了问**啥?”“听说您前阵子去‘听潮小筑’借酱油,”天一跟进去,
屋里的香薰味盖过了海腥气,“还在储藏室门口站了会儿?”老李往咖啡机里填豆子,
动作挺得笔直:“借酱油犯法?我看他那储藏室门没关严,多看两眼不行?”他顿了顿,
磨豆机的嗡鸣里,声音低了些,“那木头……确实是个好东西。我爸以前也在‘听潮号’上,
总说周老爷子的舵掌得最稳,说那舵板上,能闻见弟兄们的汗味。”这话让屋里静了静。